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接受专访。 7月12日,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中瑞对话2021”主题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接受了论坛新闻中心的专访。他介绍了中国能源技术在核能方面的情况,并回忆了自己当年参与天眼选址时的“纠结”和多年后的欣慰,认为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绿色发展道路。 去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张杰表示,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对全人类的承诺,这个目标对中国的发展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发展的同时要减少碳排放,因此中国的能源科技需要有革命性的变化。 他表示,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占比有限,中国以前主要靠化石能源,未来必然要更加依靠核能。他进一步解释说,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类,其中聚变能具有能量效率高、来源充分、相对更安全等多重优势,但技术难度也更大。未来30到40年,中国一定要在聚变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可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我们是有信心的。” 张杰表示,目前发展聚变能主要有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条路径,在这两个领域中国都部署了强大的科研力量。其中,中国在磁约束聚变方面已经有长足进展,在惯性聚变方面的研究水平则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 近些年来,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绿色发展之路,张杰对此表示赞许。他同时指出,能源是贵州的一个支柱产业,瑞士在把能源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发展方面有非常好的经验,希望通过此次中瑞对话,引进能源技术和环境方面的新技术,通过国际合作使贵州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张杰还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动地阐释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果。 他回忆说,自己2005年第一次来贵州,作为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带队为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做最后的决定。专家们最终选址平塘,张杰对此“感到蛮沉重”。这是因为,运行天眼需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在天眼半径5公里的核心区内严禁建设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而平塘地区本就贫穷,他担心天眼落址可能会使当地失去发展的机会。 让张杰没想到的是,十几年以后他再次受邀去天眼,当地政府官员告诉他,天眼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比最初投入的一般易地搬迁投入大得多。“所以这是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的一项事业,他们感谢我,也感谢中国科学院,我听了非常感动。”张杰说。 张杰表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很多省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贵州不一样。贵州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怎么去保护环境,怎么和环境和谐共生,这是对“两山”理论最好的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