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在近几年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城市的消费功能越来越被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日益突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城市更是纷纷发力夜间经济。 日前,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要求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满足消费需求。 那么各大城市的消费力究竟如何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消总额”)是衡量一座城市消费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记者梳理了40个主要城市的相关数据,2018年十大最具消费力(社消总额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武汉、成都、深圳、南京、苏州和杭州。总体来看,华北、东北城市社消总额增速相对放缓。 上北广稳居前三 省会城市占先机 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实现社消总额126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无店铺零售额1925.99亿元,增长13.8%。网上商店零售额1506.70亿元,增长15.8%,占社消总额的比重为11.9%。 同期,北京实现社消总额11747.7亿元,增长2.7%。从全国来看,目前也仅有上海和北京的社消总额超过万亿元,在全国遥遥领先。 作为强一线城市,京沪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对全国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另一方面,京沪的现代服务业、高收入行业最为集中,消费自然也多。 京沪之后,华南的广州以9256亿元位居第三,也是下一个社消总额可能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尽管近年来广州在互联网、金融产业方面与京沪深存在一定差距,但作为千年商都,广州仍是华南地区的商业、交通、物流、教育、医疗等中心,拥有大量的专业批发市场,消费中心度很高。 前三之后,重庆以8770亿元的社消总额位居第四。但重庆总人口达3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所以若只考虑主城区,其与北上广还有较大差距。之后是武汉和成都,社消总额分别为6843.9亿元和6801.8亿元。 而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仅位列第七位,社消总额为6168.9亿元,且与前列城市的差距还有明显拉大的趋势。 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记者分析,一座城市本地的消费力对当地的消费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但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也十分关键,后者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大城市的社会消费规模。 香港是公认的国际消费中心,深圳紧挨着香港,出入香港购物十分方便,所以深圳当地有很多人会到香港购物,导致相当一部分消费外流。 另一方面,深圳作为非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显然不如武汉与成都这种单核省会城市。彭澎说,武汉是九省通衢,汉正街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十分发达,武汉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很强。 尤其是,近年来以省会城市为中心枢纽的高铁、城际铁路网络陆续建成后,消费力有进一步往强省会集聚的态势。 湖北省鄂州市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城际铁路开通后,鄂州很多人一到周末就往武汉跑,周末到武汉购物消费的人特别多。未来随着武汉到鄂州的地铁建成开通,这种消费外流会更加明显。 这种经济体量与消费力的差异也体现在南京和苏州之间。尽管苏州的GDP总量达到了1.85万亿元,而南京只有1.28万亿元,但在社消总额方面,南京却稳居全省第一。 也就是说,省会城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是所在省份的消费中心,省内非省会城市与省会城市的差距比较大。 多地发力夜间经济 从社消总额的增速来看,增速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方。在被统计的40个主要城市中,泉州、福州、南昌、武汉、成都的社消总额增速位居前五位,且均来自南方。 相比之下,增速较慢的城市有不少来自北方,其中,天津增幅仅为1.7%,北京为2.7%,哈尔滨为4.2%。 除北京之外,其他东北、华北地区城市的社消总额增速放缓,主要是与近年来能源经济下行、区域经济增速放缓有关。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对我国南北方发展差距进行了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2004~2012 年,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段较快发展的时期,但以2013年为分水岭,其与南方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北方地区经济占比开始大幅下降,至2018年跌至近20年最低点,为38.5%。 这其中,产业结构的南北差异是一大关键。研究指出,产业结构的“南轻北重”和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北方重工业、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显著高于南方,相比之下,近年来新增高技术产业则呈现南方活跃、北方相对滞后的态势。 此外,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南方也整体高于北方,且差距有略微扩大的趋势。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北方城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是扩大消费的基础和根本。 在消费的活跃度方面,北方城市还有不少空间可挖,这其中,夜间经济将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由于气候等因素,北方城市的夜间经济普遍不如南方活跃。不过,当前各大城市已纷纷在这方面发力。 例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日前正式颁布,推出13项措施“点亮夜京城”。 包括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点亮夜间消费场景、推出 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提倡商业场所延长营业时间、开展晚间促销活动等一系列举措。 从去年底开始,天津着手发展夜间经济,多个夜市陆续开始营业,在丰富市民夜间生活的同时,也释放了消费潜力。此外,天津还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夜间经济成为天津消费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实际上,不光是北方城市,南方城市也都在纷纷发力夜间经济,打造“不夜城”。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夜间经济是扩大消费的一个很好途径,也是促进人们交流的重要选择。 促进夜间消费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配套,比如地铁要开得迟一点,大商场开得晚一点,晚上的灯光、社会管理都要加强。 另一方面,去年9月公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到,要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也成为各大城市努力的方向。 这其中,2018年,上海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新集聚商业零售品牌首店835家,其中,国际品牌首店300余家,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城市第二位。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75%。 此外,今年6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19)》,指出—— 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枢纽城市,广州城市地位在不断巩固,在“世界一线”城市序列持续晋级,保持内地城市第三位。广州已具备了从一般消费城市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 胡刚说,国际消费中心不可能遍地开花,未来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成都、武汉、南京等大区中心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名牌的、高端的产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方,再通过这些城市覆盖、辐射大多数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