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的环保整治,早已喋喋不休讲了好多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一大批环保法案、条例的密集出台和中央环保督察、地方强令整治,导致行业哀鸿遍野,各大产区均有不少陶企因环保不达标而被强令停产,抑或永久关门。 一波接一波的环保整治,媒体连篇累牍、常年累月的警示报道,使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一批环保治理先进企业开始脱胎换骨,步入绿色发展之道,更多企业则加强环保整治,废气、废水、废渣等各类有害物达标排放,经过几轮运动式的执法检查,各大产区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大量陶瓷企业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各类排放物触目惊心,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环保整治置若罔闻。 以环保督察“回头看”十省区被查陶企突出问题为例,恶意偷排肆意妄为,大量碎石、泥浆、油污、废水在夜间被倒入西江;陶瓷厂的滚滚浓烟依然充满刺鼻的异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少企业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只为应付检查,在环保检查时才开启运行;仍有企业采用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各类污染物长期超标排放;许多原料企业多年无证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一方面虚与委蛇,整天把环保整治、绿色发展挂在嘴上,口号喊得震天响,营造企业重视环保、达标排放的外部假象;另一方面八面玲珑,暗箱操作,能省则省,能拖则拖,舍不得淘汰落后设备,舍不得花费巨资投入环保治理。更有甚者,竟然胆大妄为,白天正常治理、夜间肆意偷排。 各类偷排方式闻所未闻,偷排行为肆无忌惮,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有企业将污水往地下灌注,或者将污水装车夜间偷洒在附近的马路上……凡此种种,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更为可怕的是,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虽然督察力度前所未有,却总有个别地方官员,为了GDP,为了所谓的地方收入、人员就业,以各种理由对辖区内企业的超标排放虚以应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使环保问题常年累月得不到根本性转变。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以“高污染”闻名的传统行业,陶瓷厂短期内从原来的粉尘满天、异味扑鼻、污水横流、废渣如山转变为一个超低排放、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的企业,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陶瓷企业真正重视环保治理,将环保提升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安排和部署。 在全社会都推崇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在一线员工对生产作业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绝不能够仅仅满足于修两个污水沉淀池、竖几块板封闭一些扬尘点、加两根管道过滤一下烟气那么简单,更不能满足于达到国家、地方的环保排放标准就裹足不前。 可以肯定地讲,环保问题,只会越来越严,越来越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从中央环保督察到地方环保监管,从员工作业环境要求到周边居民和谐相处,从标准限值修订到查处力度加大,环保,早已成为悬在企业头顶的一把利剑。 目前陶瓷企业环保整治的重点还仅限于废气、废水、废渣。未来,监管范围会更广、指标会更严,比如各类重金属化合物、车间内的躁音、陶瓷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尤其是原料堆放、粉料制备、釉料加工等一些重污染区域。 未来的陶瓷产业,一定是一个低污染的绿色产业,这个绿色不仅包含了陶瓷厂的绿色产品、绿色制造,还包括上游的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更包括下游的物流、仓储、设计、应用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固废物处理,是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绿色产业。 当前有一种现象,许多陶瓷污染重灾区,面对铁腕整治风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老板,不是想着怎么样通过治理达标排放、超低排放,实现绿色制造,让陶瓷厂留下来更好地发展,而是简单、粗暴地把陶瓷厂赶走、搬走,把陶瓷厂搬到环保治理相对宽松的中西部地方去。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中西部地区陶瓷企业的密度远低于东南沿海和传统产区,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大力招商引资,许多企业在环保重压之压,再次开始了迁徙之路。 然而,无论把工厂搬到哪里,如果不重视环保,最终仍然逃脱不了被关闭的命运。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天能够容忍你的环保污染,明天一定不会容忍你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 近年来,陶瓷行业环保治理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要归功于中央环保督察的英明决策,更要感谢督察组以铁腕手段清除一批高污染的“害群之马”。虽然许多陶企一听到中央环保督察就心惊肉跳,但我们还是要为其严厉的整治行为拍手称好。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此为契机,对那些长期以来环保整治无显著改善,甚至肆意偷排、蒙混过关的企业,要敢于亮剑,要作为典型案例“杀一儆百”,强令其关门停产、整治。只有用雷霆手段,才能显菩萨心肠,让陶瓷行业不再是一个高污染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