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来往于日本让我已经对这个国家不再陌生了,每一次到日本我都试图剖析这个国家何以能将诸多产业立足于世界前茅,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行业。随着与来自全国的优秀设计师们深度学习交流并一同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渐渐浮出水面。 祁天的旅途随拍
格饰设计事务所祁天 设计视角的选择与深度决定了设计 视角的选择,作为行业人来说,我们往往都会在设计视角上选择从体验者出发,尊重空间给体验者带来的功能完整性,使用舒适性,这点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可以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大到整个城区的动线规划,例如京都学校的位置环形围绕城市中心闹区,既不会给交通造成过度负担,又能在距离合适的位置上使学校不受闹区的干扰;亦或是一座建筑的设计,例如大阪的地标建筑—阿倍野Harukas,秉承“立体都市”的设计概念完整了整个建筑的功能性,同时兼顾着大楼对街区的影响而采用的各种外观手法;还有注重标识如何能最清晰的表达功能意图,这样大大小小的例子不胜枚举,总的来说,从体验者视角出发的设计奠定了日本空间设计的基础。
当下注重体验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话题了,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的故事花一些篇幅在设计视角的深度上。
作为一名设计从业者,审视一遍自己在设计上的成长。最早期,我是一个相当注重设计表现的设计者,有时会为了一个局部空间达到我想呈现的比例美学,会牺牲掉整个空间本身一定的延续性及功能性。随着一次次的经历及成长,我慢慢的开始越来越注重体验者的体验性,并不断地将其完善,在满足功能设计的情况下,开始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在这之后有一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的设计价值该如何体现?商业空间,我自始至终的认为是“对”大于“美”,足够了解自己设计的目的后,能使之发挥出该有的商业功能,说句大俗话,商业空间上,我所秉承的是用设计使其投入最对的钱,盈利最多的收入。而住宅空间,除了能为业主打造一个健康完整的环境,同时融入故事性将其美化并独特,我很难再从自己的设计上寻找出什么除此以外的价值,这也正是我在设计道路上的瓶颈期,期间我甚至开始拒绝住宅设计客户。直到今年的各地游学中,遇到了越来越好的导师,越来越多的设计界前辈,在和他们的学习交流下,我渐渐悟到——视角宽度奠定了作品的基础,而视角深度决定了自己的作品是否高级。
此次日本之行,令我受益颇丰。 在关乃侨老师的专业分析下,我对安藤忠雄的视角宽度有了新的认识,他让体验者体会到了与神明及宇宙沟通从而提升空间的庄重感,他借大自然之手一同呈现设计,让体验者在他的空间内体会时间的沉淀从而呼应美术馆的历史感,他用几何与肌理让体验者深切体会到了何为仪式感。
同样的,在关老师的剖析下,亦然令我被贝聿铭先生的视角深度所震撼,利用山景动线设计让体验者置身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中,将美秀美术馆藏于山中令体验者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细至一个灯具灯形,都不忘融入了场馆投资人的个体背景。 这样的收获还有许多许多……
正因设计无时不刻的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我选择了热爱这一行并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