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土壤,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新模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贯彻和学习十九大精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宣传我国优秀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领略锦绣中华,发扬璀璨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聚焦贵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为期一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了解贵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发掘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文化,实践团成员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通过线上文献调研、查询资料,线下走访群众、参观博物馆走访群众、问卷发放等方式,共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土壤再建构问题调研报告——以云贵川地区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为对象》等调研报告32篇,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脱节的三方面原因——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市场需求、缺少信息化传播手段,探索解决路径——充分利用新视野、新观念、新方法以打破非遗传承人数量少、资金来源少、再生产缺乏活力之间的不良闭环。通过调研,团队成员收获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后面的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讲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真正地让当代的中国年轻人“走进来、沉下去”是实践团所追求的目标与效果之一。基于前期调研,以扎实的理 论基础作为实践的重要指示方向,实践团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进行宣传,发布微信公众号推文14篇,剪辑以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故事的视频10个,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还联合“心系乡间花朵,筑梦红色未来”支教团,为云南省澜沧县的学生展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输入新鲜血液。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团成员从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出发,采访贵州民族服饰企业校友,总结他的创业经历与经验,创新设计贴合当代人需求符合大众审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当下社会。实践团成员搜集当地统手工艺,传统民族文化的非遗元素,将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制作具有民族色彩的现代服饰产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刺、绣、染、织”技艺,设计玩偶挂件、帆布包、等非遗文创,多渠道提高非遗资源的利用效率。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青年向上,国家向前,实践团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珍惜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特殊经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胆创新,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方向,发扬璀璨文化,助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经济的主体部分,助力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在实践中造就良好品格,坚定强国信念,涵养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青年力量,立青年之志,行青年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