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一年内数千家碳公司成立,碳交易员培训场场爆满,“碳”这一资产在2021年火了! 碳资产管理不仅指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管理,还包括贯穿企业运营全程的碳资产综合管理业务,比如碳资产开发、碳盘查、碳审计、碳资产计量、碳资产评估以及低碳品牌建设等。其中,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若干项,比如碳资产开发,包括光伏、风电、林业碳汇等减排项目的碳资产开发,这又涉及项目潜在价值的评估、项目文件的编制和报批等。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碳资产管理公司争相设立的原因所在。 一些地方政府也已鼓励碳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上海今年5月即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培育碳资产管理机构和专业投资者,推动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碳核算,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 然而,碳资管公司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质量上升。业内普遍对一年内冒出数千家碳公司的情况深深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听到该消息时,直言“被雷到了”。 担忧来自市场的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涌入者,尚没搞明白碳资产管理是怎么回事,不排除存在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从而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担忧来自行业的高门槛。碳资产管理并非没有门槛,而是门槛不低。以林草碳汇开发成CCER资产为例,即便不考虑专业复杂的方法学,还要求必须是人工林、必须是非经济林、必须是为了生态修复和保护目的、必须是乔木且有年限要求等一系列条件。 担忧来自人才的短缺。碳资产管理说到底属于服务行业,是人才的竞争,需要一批既懂政策、又懂业务、还得懂金融的碳资产管理人才。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培育或引进专业的碳资产管理人才,即便市场空间再大,对单家公司而言,也只能望洋兴叹。 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信任而履行受托职责,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通俗地讲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碳资产管理的本质同样如此。目前,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几乎是零门槛,只需在营业范围内加上相关经营范围即可。 实际上,我国碳资产管理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2010年前后设立的一批碳资产管理公司多数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管理上,针对企业主体实施综合性碳资产管理的公司并不多。 如果说此前的碳资产管理属于小打小闹阶段,那么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资产管理将转向综合化、专业化阶段。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为资产管理,碳资产管理是否也应借鉴私募基金公司等金融资产管理设定一定的门槛,比如对注册资本金设定一定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熟悉碳资产相关业务的人才等。 康桥经济社研究员、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潘聿航建议,解决碳资管公司之间极有可能低价竞争、在“碳账目”上与企业合谋造假等行为,要充分区分碳资管公司的类型,目前大部分的碳资管公司只是企业碳绩效的内部操盘手,不能被当作公正的外部评价员。 总而言之,碳资产管理公司的规范发展宜早不宜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