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雅致生活。
“中国式雅致生活”, 是指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人生态度和活法。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 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 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小桥流水,丝竹于耳,亭前听昆曲,雪中泛太湖,啸聚同好。 一席茶,一池荷,熏香迟暮,花馔青灯。 每个国人心目中的雅致生活。 “中国式雅致生活”在精神层面有几个特征。 首先是简约。 “中国式雅致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 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 那种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的“土豪生活”, 那种追求香车、豪宅、权力、美女的所谓“成功生活”都不在此列。 “中国式雅致生活”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 其次是闲适。 闲适是一种优雅,闲适是一种从容, 闲适是一种境界,闲适是一种智慧。 “中国式雅致生活”享受的是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平庸的日子; 是平实无华的岁月,而不是灯红酒绿的时间; 是安然平静的时光,而不是愤懑暴怒的态度。 最后是智慧。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一种智慧的活法。 拥有这种智慧的人, 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 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自明,有预料之先, 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独时不孤单, 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 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能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闲爱孤云净爱僧”, 是“洗墨鱼吞砚,烹茶鹤避烟”, 是“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 是“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 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是“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书约黄昏后,剑拔不平时”, 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高卧丘壑中,逃名尘世外”…… “中国式雅致生活”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先生在研究了孔子、老子、庄子、陶渊明、苏东坡等人之后, 形成了一套以“觉醒、幽默、闲适、享受”为要义的生活哲学。 在一篇题为《中庸的哲学:子思》的文章中林语堂写道: “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 ……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 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 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 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 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 穷不至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可以完全不工作, 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 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 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 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 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 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 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 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 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 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 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同样,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说: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 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 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这就是——“中国式雅致生活”。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商社会。 在一个人心普遍比较浮躁功利的时代, 人们总是步履纷杂、行色匆匆。 在一个人头攒动、惜时如金的社会, 人们总是很忙——忙得心力交瘁,忙得长嘘短叹, 忙得精神萎缩,忙得心灵苍白。 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慢下来, 过一种艺术的、诗意的“中国式雅致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们需要“中国式雅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