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百度发布了截止202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据财报显示,百度智能云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1%。百度在2020年Q4和全年财报中,首次披露了百度智能云业务相关数据,李彦宏表示百度智能云正在进入强劲增长的快车道。 在2021年第一季度百度智能云也不负众望,实现营收28亿元,同比增长55%,其营收在百度非广告业务营收中的占比高达三分之二,成为百度当之无愧的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百度智能云看似表现得很好,但入局较晚的百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从容。据IDC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没有进入前五名的百度云,被分类在了Others行业。 BAT的其他两家,阿里云以4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腾讯云以11%的市场份额与华为云并列第二。 百度智能云在细分领域“强劲增长”,但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却如此尴尬。一个天生就像是云计算的巨头,与腾讯和阿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百度云是否还有机会跻身云计算第一梯队? 供求理论下, 时间层面上的马太效应 云计算很重要,它不仅可以使企业能够根据需求对计算机资源进行调配,还能进一步保证数据服务的安全稳定,节约大量的硬件成本。同时,规模经济的成本递减效应,也为拥有云计算的企业开拓了一种低支出成本的“租借”生意。 从长远来看,云计算是一门高回报的生意,然而在其重要性还未挖掘出来的发展初期,开展云计算究竟是做无用功还是利大于弊,是战略性难题。 在2010年3月,腾讯的马化腾认为云计算过于超前,还未到达可实现的时机。百度的李彦宏对云计算也并不看好,认为其是新瓶装旧酒。BAT里只有阿里的马云坚定的认为云计算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年投10个亿,投个10年足以证明其决心。 战略眼光并没有优劣之分,马云的看好与马化腾和李彦宏的不看好,其背后逻辑在于云计算对于当时的BAT刚需性强不强。 在经济学上,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供求关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经济体的发展态势不同,供求关系的因果性也有不同。在需求不足时,需求拉动供给,即需求决定供给;在供给不足时,供给推动需求,即供给决定需求。 在云计算的战略选择上,阿里明显属于前者。 电商的季节性使得电商平台不得不为额外的算力成本买单,非旺季会有大量的空闲算力,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长,单纯通过增加硬件来满足算力扩张的方式并不是良性的发展态势。 因此,当2008年王坚为马云画了一张云计算的大饼时,马云自然欣然接受。王坚前微软亚洲技术研究院多年任职的经历,也算是为云计算的大饼做了可能性保障。 除了阿里,腾讯发展云计算也属于“需求决定供给”的业务导向型,只不过这个决定稍微晚了几年。“小马哥”虽然嘴上说云计算不行,但身体却很诚实,在其发言的第二年就开始了云计算布局,战略执行力极强。 而百度则更偏向于供给决定需求。百度把云计算作为战略的时间为2016年,而这个时间阿里云已经内外两开花,不仅解决了自身业务的按需调配,还通过一系列的破圈行动打响了名号,增加了知名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5年12306的春运事件。除此之外,阿里还将矛头转向了AI产业。 云计算已经展现了其广阔的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行业风口尚未完全吹过,以技术立命的百度自然不会再踌躇下去。行业尚未成熟,供给不足,百度自然有了发展云计算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度发展云计算更像是被市场裹挟下的选择。 云计算是一门重资产运营的长周期生意,发展越早累计的优势越大,时间层面上的马太效应明显。百度虽然在技术领域有很大优势,然而入行较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拉回身位。 尽管在去年百度智能云实现了所谓的“强劲增长”,但放在行业大环境里,只能算是错峰的增长,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力有多强。阿里和腾讯高速增长,大打价格战抢占市场时,百度还沉迷于广告变现,对百度而言的“新酒”,对腾讯和阿里来说,早已成为了陈酿,越来越香。 新酒更怕巷子深,捆绑销售的百度云陷于AI 云计算的刚需程度不同,不仅使得BAT入局云计算行业的时间出现了梯次,在成长速度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分级。 新技术要想获得推广,并且持续的发展下去,商业自洽是前提。因此,一般而言云计算都是大厂的产物,因为巨头自家的业内生态是云计算滋生的最佳介体。 云计算与介体之间的契合度越高,云计算生态的搭建速度就越快。完成了商业上的自洽,才能获得行业的认可,挖掘更广阔的蓝海。在BAT中,云计算与介体契合度最高的当属阿里,而百度最弱。 阿里发展云计算最初的诉求就是应对电商的季节性,在发展早期自家生态就是最好的“试验田”。作为自身业务的衍生品,淘宝的“季节性”成功就是阿里云的最好背书。 腾讯的游戏生态本身就有云计算的需求,更别说之后的微信生态对云计算的高度需求,腾讯在视频、金融、电商、交通等行业上的布局也拥有云计算的用武之地。 而百度,在这方面则略显单薄,技术落地难甚至可以说是百度整个生态的通病,其生态中并没有太合适的底层业务促进云计算的快速成长。入行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不能快速获得行业的认可,这两个原因导致其在公有云上市场上的份额不足。 在主流赛道竞争力不强,那就打差异化竞争,与头部玩家错开市场,云智一体就是百度云的选择性正确。凭借百度在AI领域的强势,百度云终于挽回了颓势。据IDC报告,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中排名第一。 谈及第一,就又不得不提起李彦宏所说的“强劲增长”,这两者的本质都是只看自身表现,忽略了大环境。虽然百度智能云在AI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中国AI公有云服务的市场规模太小,在2020年才只有24.1亿元人民币。况且在涉及AI领域上获得成功,对于百度来说并不是值得额外称赞的事情。 AI是百度的招牌,也是百度最大的底气之一,但也可能成为百度的围城。 过于强调百度云在AI领域上的优势与成就,反而会有限制百度云的发展的风险,局限于细分领域,错失了更广阔的海洋。 现如今的百度智能云更像是百度AI技术在各个场景延伸落地的一个平台,虽然AI的优势也将反哺云服务,提升百度智能云的竞争力,但也固化了百度智能云的角色定位——AI业务的配套辅助。 相对于阿里云有可能独立上市,成为阿里集团又一盈利曲线,百度云却没能挑起大旗,反而呈现出与AI“捆绑销售”的既视感,囿于自身生态边界而非拓宽边界,这样的百度智能云很难跻身云服务的第一梯队。 回顾百度的一些列业务,相对于腾讯和阿里的多元化经营转变,百度转型的步伐过于缓慢,而且亮眼业务中AI的色彩太过于浓郁。在新业务的开拓上,百度或许只能称得上守成,而非互联网公司应该发扬的特性——创新。 相比以网络游戏为基本盘的腾讯,电商业务为根基的阿里,百度作为技术型公司业务创新本就困难。在本应最擅长的云计算上错付的百度,要想保住BAT的地位,或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摩根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